《你的善良,也許就是軟弱》
讀這本書,看到一個故事,大意就是,妻子查行程查攻略訂酒店去一個不錯的碼頭玩,到了地方發現人太多,排隊好幾個小時,她丈夫抱怨說,什麼破碼頭,怎麼安排的行程?開始語言攻擊,妻子因為這事情後續愧疚自責,不太想出去旅遊了。
想起之前,女兒和我說,咱家為什麼這麼窮?
我挺奇怪的開始,我當時在想因為沒有四輪車嗎?
吃的太少和精簡嗎?
在路上,我也沒有說太多難聽的話,
到家我還說了幾句狠話。
子不嫌母醜,狗不嫌家貧。
你連小狗都不如。
孩子開始哭泣。
孩子媽也回來了,
我說你別天天聽你媽哭窮,
說爸爸賺錢少,好像和廢物一樣。
孩子媽意識到問題根源了,
開始說為什麼不窮看上去很窮的原因了。
孩子媽檢查二寶作業多一點,
某天二寶來讓我檢查作業,
我指出錯誤,二寶說我智商不高,情商也不高,
肯定弄錯了,讓我再看看。
我苦笑著,心想孩子媽叨叨效果影響力很大
天天貶低他人來提升自己勢能。
也怪我之前太自謙了。
說的故事往事都是搞笑調皮的事情。
孩子以為他爸確實是個笨蛋。
笨蛋 + 窮光蛋能娶到你媽媽嗎?
我先開始把人設改改,小學學霸,各種隊都參加過,
主要展示學習上的,體育上的之前經常說,現在用不上。
各種競賽都被選上過。
孩子媽也幫忙說說。
孩子才開始認真起來。
老婆就是領導,這句話,我一直不以為然。
原來門道在這兒。
枕邊風和絮絮叨叨作用體現了。
適當吹吹牛在孩子面前,還是有點好處的。
畢竟沒啥洞察力的人,還是喜歡表面上看上去比較強的人的。
書中介紹不少領導也是這種管理方式,
雖然粗俗不耐,確實行之有效。
雞毛蒜皮的事情,就開始侮辱你,說你能力不足,這點小事都辦不好。
讓你形成內疚感,虧欠感,最後服從你的領導。
這其實是你領導從他父母那兒學到的,大部分情況如此。
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原生家庭,就是這種方式鍛煉出來的。
這種表現另一個極端的情況是,這種人沒啥朋友。
經常指責人的領導都是單獨行動吃飯的,大家見面就是打個招呼。
他覺得他是邊界感很強,大家都不敢觸犯他。
舉個普通人例子,前面有個水坑,你提醒這麼一種人,他反應是:你是不是覺得我眼瞎了,還是覺得我蠢?就是你善意的提醒,他反而覺得在侮辱他,貶低他,他思維模式就是不是你貶低我,就是我貶低你,你我有高下,有階級。
最好情況就是避而遠之,比如裸辭,實在不行就是硬剛。吵架,互毆,重新確定邊界。
這本書確實不錯。可以看看。思維模式會有補充。會理解一個人他為什麼這麼做,畢竟每個人成長環境不同,學習時間不同,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,處理問題方式也不同。